钢琴课

钢琴课

钢琴别恋,钢琴师和她的情人,奇情孽恋,Piano

免下载免费观看

年代:1993 

首映:1993-05-17(戛纳电影节) / 1993-05-19(法国) / 1993-08-05(澳大利亚)

时长:121分钟

语言:英语,英国手语,毛利

观看量:91140

热播指数:285

豆瓣:8.1

更新:2024-05-12 12:50

剧情:
 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·麦格拉斯(霍利·亨特 饰)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,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。1852年,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(山姆·尼尔 饰),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。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,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。斯图尔特之友乔治·贝恩斯(哈维·凯特尔 饰)爱上了麦格拉斯,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。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,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。钢琴课上,贝恩斯提议,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,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……
展开
线路F1

预告片

图集

  • 钢琴课 图1
  • 钢琴课 图2
  • 钢琴课 图3
  • 钢琴课 图4
  • 钢琴课 图5
  • 钢琴课 图6
  • 钢琴课 图7
  • 钢琴课 图8
  • 钢琴课 图9
  • 钢琴课 图10

影述

《钢琴课》我们被什么束缚?

电影《钢琴课》讲了一个爱情故事,一个婚外情的故事。婚外情总是引起争议,所以这片子的观念有些人很赞同,有些人很反对。本来看完电影没有什么太大感觉,看了几篇影评的褒贬不一,又想了想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什么:钢琴在影片中只是个意象,女主从小莫名地不愿意与外界交流,选择弹钢琴作为与外界交流的方式。与外部世界沟通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基础。因此,钢琴的象征意义是女主的生存基础。女主可以不要衣服、厨具,但不能不要钢琴。随着故事进展,男主Baines让女主教他弹钢琴,一堂课换回一个琴键。但每次课上,男主并没有学钢琴,而是慢慢为女主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。越深入的接触可以换回越多的琴键,但实际上钢琴对女主的重要性越来越小了。她开始渴望不通过钢琴与外界交流,当Baines把钢琴还给她后,她还是忍不住要来找Baines。她甚至卸下一个琴键作为定情信物!可彻底颠覆小时候建立的价值观是需要挣扎的,当女主被男二Stewart切断一根手指后,她应该经历了内心的激烈碰撞,断了指头、无法弹琴,就不能与外界交流,生命似乎不再有意义

看这电影的两点结论:
1.通往女人心灵的通道是阴道。
2.养小孩就是祸害自己。
反抗父权主义(拒绝说话、主动凝视男体)之类的解读网上挺多了,看看还觉得学习了不少。
其实不喜欢这剧情,不管把片中的丈夫刻画得多么市侩丑恶,情人多重视女主角的情感需求,个人还是觉得不应该鼓励出轨,用“陪伴”换琴键也很荒唐。
电影还是挺好看的,小时候cctv6还放过,但因为有裸露镜头另外男主角又肥又丑而不想看,哈哈。

又看了一部别恋电影,曰《钢琴别恋》。既然叫别恋,必定也是边缘之恋,不伦之恋。
前一个半小时都很沉闷,直到女主角的手指被砍。故事都只是那么几套,婚外恋,情敌争斗,虽然我为《霸王别姬》在1993年与它并列金棕榈而抱屈,但这显然不只是伦理纠葛剧。通篇都是女性主义符号——就我主观感念而言。
女主角是哑巴,表明女性处于失语状态。
而其酷爱且固守一架钢琴,表明女性又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。
后来的纠葛,零乱而惨烈,但明显都是男性惹的祸。本来不理会挑逗与示好,但丈夫如此冷淡;理会了,丈夫又抓狂,这是如何是好。
钢琴竟作为与男性抗衡的筹码,摸一次,露一次,躺一次分别都是几个琴键,女主角试图凭靠这个最后能赎回钢琴,也就是说,以身体换取精神,这么惨烈?
丈夫砍了她的手指,这不是要彻底剥夺掉她弹钢琴的能力吗?
但是最后,两个男人在绝杀之际突然妥协,情人与女主角离开,这是男性又是畏缩的。
在离去的船上,女主角把钢琴推下海底,自己竟因为一只脚与钢琴绑在一起,而险些也葬身海底

这部电影有着非常细腻的女性视角
开头就会有一种平淡,温和的感觉,并不会让你觉得激情四射热情洋溢,反而整个都是平淡,细腻,缓慢的发展基调,微妙的情感和欲望,整个的色彩也是柔和浪漫的,直到结尾…
这个结尾出乎我的意料
觉得想象不到但是一切又在情理之中
这样一个温婉而安宁的女主最后会如此的坚决果断
随着越来越了解自己,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,于是即便要付出代价也要去追寻
这真的真的是一件充满勇气又让人感动的事情

平心而论,我觉得《钢琴课》是一部不好不坏的电影,它的“不好”之处与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、《朗读者》一样,那就是缺乏足够丰富的细节和必要的交代,因此也就无力支撑故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。而它自以为是的“留白”(显然在本片中最富争议的就是Ada和Baines的关系),在我看来或是导演所认为的不言自明的前提,或是借着“留白”“模糊性”“丰富性”的名义来把无力表现的内容蒙混过去。那么,对留白的补充和阐发,就是理论批评的用武之地。然而,发影片之所未发,总是要借助些已发的东西。如果细节不充分、逻辑不完整,仅仅于留白处谈留白,无疑是一种循环论证:电影之所以深刻是因为留白里蕴藏了这些东西,可“这些东西”是你用理论臆想出来的,又怎能以此证明电影印证了这些理论因而深刻?艺术固然有不确定性,审美接受也必然是接受者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,但这两条抽象的道理总得结合具体的文本和批评实践,否则无论作品是好肉干肉,一概用理论之水注得油光鲜亮,这就矫情了。
而它的不坏,在于它同样给了我很多有意义的困惑和启迪。显而易见

如果把片子放到殖民历史的背景下,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可以看作三个文化历史背景的象征。
斯图尔特:早期新西兰殖民者,与毛利人交易为营,由于长期跟自然环境和土著居民打交道变得‘粗野’。性格有暴戾的一面。象征着来自欧洲具攻击性、掠夺性的殖民者,对毛利文化带有压倒统治式的倾向。
艾达:来自欧洲,深受欧洲音乐传统熏陶,携带自己的欧洲文化,自诩高雅。此片中艾达无法说话,不做手语时写字与人交流。象征着新西兰近代来自欧洲的移民,代表的态度是与毛利文化相互探索的,有融合倾向。

《钢琴课》我们被什么束缚?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xiaomishouhou.com/a/34639.html

展开

豆瓣推荐

对她说
8.52002年西班牙TOP250
新桥恋人
8.21991年法国爱情
蓝白红三部曲之蓝
8.51993年瑞士音乐
芳芳
8.11993年法国爱情
英国病人
8.51996年英国战争
布拉格之恋
8.21988年美国经典爱情
走出非洲
8.61985年美国传记
浓情巧克力
8.02000年美国爱情
两生花
8.41991年挪威奇幻
祖与占
8.41962年法国爱情

法国音乐片

本周热播

资源榜

更多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