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10部顶级考古纪录片

我在故宫修文物

中国10部顶级考古纪录片

高清在线观看
导演:
萧寒
演员:
王津,亓昊楠,屈峰,王五胜,王有亮,杨泽华,纪东歌,陈杨,窦一村

更新:2024-05-05 13:49

首映:2016-12-16(中国大陆)

年代:2016

时长:86分钟

语言:汉语普通话

评分:7.6

观看数:85100

来源网:泡泡影院

我在故宫修文物:想要在北京的胡同里骑老旧的自行车

虽然被男神师傅圈粉,但客观来说,电影虽然也很棒,但没有纪录片那么棒。故宫的深深处是一个很多人不敢说了解的世界,纪录片旁白也不多,但寥寥几句总能点到,电影没有旁白看起来更生动,但看完一遍觉得不够透,而且情节没有连贯。不过电影和纪录片放在一起,还是相得益彰的很好。总之,没达到之前的期待,但值得之前的等待。

听说三集电视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热得烫手,作为这类题材影视片的追随者,我却没有及时跟进。半年以后,电影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公映,我简直迫不及待想要去看这部电影,然而,排片都在偏僻的影院且时间非常尴尬,不是午饭时间就是深更半夜,这让我百爪挠心。这也让我明白了,这半年我在等待一条捷径。三集电视片150分钟和一部电影86分钟,我选择用时少的。
电影看完,我走出电影院被冬日的暖阳刺激得睁不开眼睛,刚才的影像又一次闪现在脑海里。三集电视片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热议的?我感觉不可思议。连夜刷完了电视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明白了,导演在将电视片改成电影时,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,就是把与文物修复知识相关的内容剪掉了许多,而把年轻的文物修复工作者职业以外的生活琐事悉数保留。
电视片在B站上的收视率节节攀高,只是因为亓昊楠、屈峰、陆一腾们帅气?只是因为纪东歌、孔艳菊、陈扬们靓丽?我承认,观看电影的时候,当纪东歌骑着自行车慢慢行进在空荡荡的故宫的广场上时,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。数次去过故宫博物馆

首先声明,个人更喜欢原来的3集纪录片。但是也要承认在原来剧集先入为主影响下,导演这种剪辑方式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和勇气。

炫技也好、迎合市场也罢,既然是上大荧幕,必然应该是就有所不同。都知道大荧幕的情绪流和看电视不一样,而且如果看的是开弹幕版的原版,信息量和趣味性更是会天差地别了。

整个的观影效果感觉就是比较平淡,很多东西要靠脑补和回忆。有些桥段的必然性感觉有断层。导演在接受b站采访时也提到想把片子剪得开放一些,让每个人都有独立感受。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电影的节目效果就淡了很多,肯定会引起看过原版的观众的不满。

导演想的是用镜头和矛盾去推动电影的节奏,反而忽略了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,他的受众们原本接受的就是用叙事和旁白那个形式。这样做就有一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了,这种形式老观众感觉变扭,反而是原作突出的地方丢掉了不少。

不过还是要给给一下推荐,因为片子的内核还是有的,导演的态度也还是有的。既然出品方把开画时间放在这个档期

电影《我不是潘金莲》有一个片段,李雪莲找秦玉河理论,讲道理的话秦玉河理亏,所以他使了绝招,那就是泼脏水,说李雪莲是“潘金莲”。李雪莲被搞臭了,说什么也便不重要了。
这招在古代便有,在皇帝跟前说坏话,讲的多是这个人行为不端庄。在文革时被常常用到,好多人中了招,稀里糊涂被打倒。
如今网络上也是这般,一部电影出来,多数人叫好,倘若有一人批评,不管他写的怎么样,先给戴个帽子,名曰:“喷子”“黑粉”“收了钱”,泼点脏水把人搞臭了再说。如果是多数人叫骂,倘若有一人叫好,也不管他写的怎么样,先给带个帽子,名曰:“水军”“收了钱”。
总之大多数人怎么说,你就得怎么说,否则你一定收了钱。这是流氓行为。
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我给打8分,网上评论一面倒,全是叫好的,豆瓣评分目前在7.8。
偶尔有几篇批评的文章,下面是影评人波米在“电影耳旁风”中对电影的评价,不是特别高,甚至有贬义。初听,不是很舒服,毕竟是自己认为还不错的电影,消除偏见,再听,发现确实有理,所以将录音编辑成了文字,理性的读者不妨看一下。

一群匠人的嘶吼 很荣幸参加了西安区的首映 第一次坐在电影院看纪录片 被片子的不急不躁所震慑 平稳流畅的向我们述说了这些修文物师傅的生活态度 工作态度以及对文化水平都挺高的徒弟的一下言传身教 (好后悔填志愿的时候没有选择历史系)
结束之后 导演带着几个主创的师傅分享了他们在故宫的工作体验 被他们内心那种宁静致远所吸引 浮躁的社会需要这么一股清流

我在故宫修文物:想要在北京的胡同里骑老旧的自行车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xiaomishouhou.com/a/60721.html

线路F1

影视推荐

更多
8.52010中国大陆纪录片